34crnimo6圆钢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未有改善
2025年一季度,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的格局更加明显。
中钢协数据显示,2025年1—3月我国粗钢20cr2ni4a圆钢产量达25933万吨,同比增加155万吨,增幅为0.6%;而同期表观消费量23030万吨,同比下降286万吨,降幅为1.2%。
“3月以来,钢铁供给增长较快而需求下降,打破了原本脆弱的供需动态平衡,导致钢材12crni3圆钢价格持续下行,34crnimo6圆钢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未有改善,行业自律亟待加强。”
在钢材出口方面,受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贸易不确定性影响,国内企业出现明显的“抢出口”现象。3月中国钢材出口量再度突破1000万吨,达到1045.6万吨,同比增长5.7%,创历史第五高水平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今年1—3月钢材累计出口2742.9万吨,同比增长6.3%,表现好于去年同期。
一是加快传统行业存量调整。依法依规退出钢铁、煤炭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,落实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,鼓励企业跨地区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布局优化,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“十四五”以来共计压减炼钢产能90万吨、水泥熟料产能335万吨;依法依规淘汰铸造产能1.1万吨,砖瓦窑产能900万块标砖、非煤矿山10万吨,石灰窑炉9座、水泥机磨生产线1条。
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。聚焦新能源汽车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大政策支持和培育力度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.4万辆,增长94.5%,位居全国第2;光伏产业持续壮大,光伏电池片产量同比增长57%,新型储能全系产品产量保持40%以上增长,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3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%以上,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0年的40.3%提高到2024年的43.6%。
三是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。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《贯彻落实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》,突出绿色制造标杆引领作用,加快构建以绿色工厂、绿色园区、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。2024年评价省级绿色工厂150家,总数达648家;2024年新增7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、7个绿色工业园区、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,累计分别达到311家、31个、53家,位居全国第6位、第4位、第4位。
我们认为,在当前钢铁供强需弱、18cr2ni4wa圆钢市场下行的形势下,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,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如何保持供需平衡;在没有出台更有效的市场化、法制化产能产量治理政策前,开展粗钢产量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,适时调整钢铁生产强度建立市场供需的新平衡;各地方和企业严格执行和落实好粗钢18crnimo7-6圆钢产量调控措施,将会对促进钢铁市场平衡、稳定钢铁生产经营起到积极作用。据了解,国家相关部委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全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。
我们也建议在落实粗钢产量调控工作中,应持续完善以质量、安全、环保、能耗、碳排放等为主要导向因素,有利于先进产能充分发挥、促进优胜劣汰的产量调控评价机制,支持产量指标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,保障优势企业产能发挥,促进钢铁存量产能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。同时,要强调统计数据的严肃性、真实性,维护市场环境公平公正,确保政策落到实处。
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是解决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矛盾的关键。钢铁协会一直呼吁并组织行业和企业共同研究,探索建立完善既有能耗、碳排放政策约束,又有行业自律、政府监督,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产能产量调控新机制。为适应钢铁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,过去一年,国家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,工业和信息化部暂停了钢铁产能置换政策,组织开展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》修订工作,并在今年初发布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(2025年版)》,为今后实施行业分级管理、综合施策治理奠定基础,对规范行业秩序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;同时,钢铁协会积极建议并会同行业正在开展相关政策研究,准备通过综合运用产量调控、产能置换、环境评价、碳排放配额、资源价格、金融信贷等差别化政策,引导各类要素向综合评价优质的企业集中。
此外,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加紧修订《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》,目前已形成初稿。在修订过程中,钢铁协会一直呼吁和建议,新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应取消不同企业(集团)之间炼铁、炼钢产能置换,即取消产能指标交易,解除附加在产能上的利益,仅允许通过整体性、实质性兼并重组实现产能整合、转移。这样做,一是有利于鼓励有意愿、有实力的企业继续做大做强,逐步退出一批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,减少企业数量、冶炼厂点,提升产业集中度;二是有利于削弱产能的价值属性,避免指标倒卖、囤货居奇的情况,降低产能指标交易偷逃税的风险。